南京审计大学体育课程大纲(总纲)

发布者:小体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53

南京审计大学体育课程大纲(总纲)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精神。在总结我校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和学习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以新时代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对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构建一个即符合国情又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此次大纲修订,在进一步明确我校“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突出课程思政和单项课建设的特点。大纲分为总纲和单项课教学大纲两部分。教师依据总纲要求,结合各专项课的实际和课程思政的要素,制定具有各自特点,切实可行的专项课教学大纲。使其成为,突出课程思政的元素,实施单项课的建设,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体现合理的教学管理与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经。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对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体育课程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团队协作的意识,个人主义服从集体主义,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树立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依托,以专项运动负荷为载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以体育礼仪为点,延伸至学生行为礼仪、社交礼仪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弘扬先进事迹与故事,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四、课程设置  

 1.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校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每学期1学分,本科学生总计4个学分,修满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高校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专项课、运动训练课、保健课、俱乐部活动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系别、班级、男女生界限,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择锻炼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4.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重课堂思政、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每学年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不少于4学时,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5.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训练,纳入运动训练课管理。平均每周训练不少于一次,根据出勤、训练任务、比赛成绩和学校有关文件要求,给予相关学分认定。  

五、课程结构及内容

(一)课程结构  

我校体育教学继续采用“按群体、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指导”的课程模式。

 1.课内教学系统  

专项课:为大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学习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主要任务。  

康复保健课: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病、残、弱学生其身体活动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健身习惯。

 2.课外锻炼系统  

体育进社区:为1—4年级学生指导以社区或社团为主体的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介绍新型体育项目,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和自学、自练、自我组织竞赛活动、自我监督与评价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3.运动训练课:为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开设的专项提高课。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为主要任务。  

(二)课程内容  

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坚持课程思政、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专项课:

理论部分:基础理论和各专项理论。  

实践部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慢投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社交舞蹈、啦啦操、有氧拉丁、太极拳、跆拳道、搏击操等专项的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

 2.康复保健课:

理论部分:中国传统养生和心理康复

实践部分:二十四式太极拳、推拿按摩、心肺复苏、急救包扎

 3.运动训练课:校级运动队训练。  

 4.社区、社团课外锻炼: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啦啦操、健美、太极拳、健美操、跆拳道、轮滑等活动与竞赛。  

六、课程教学管理

(一)选课程序和管理办法  

 1.学生入学后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选择一项适宜自己锻炼的项目进行学习。根据我校场地、器材和师资情况,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慢投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啦啦操、太极拳、跆拳道、搏击操等专项班。

 2.学生每学期可以重新选项一次,并允许跨年级选课。选课后不再办理转换项手续。

 3.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选择1项或多项适宜自己锻炼项目,参加课外活动。课外锻炼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  

(二)课堂管理  

 1.上课时间:上午1020-1140;下午13:30-145015:20-16:40;运动训练、俱乐部活动课:周三13:30-21:00和每天1700-2100  

 2.按教务处下达的课表,到各专项班指定位置上课,教师和学生不得迟到早退。

 3.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调整教学计划必须经过教学副主任批准。

 4.教师要严格执行课内教学和课外俱乐部活动课的考勤制度,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等进行评价。  

(三)考核内容与方法  

依据课程目标和我校“课内外一体化”指导要求,体育为考试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评分方法。各专项课,制定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在学期末进行考核。体育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学期综合成绩合格(60分及以上)获1学分。  

 1.课内教学系统占全部考试内容的70%:其中所授技评占40%;身体素质能力占30%;课堂表现(出勤)占20%;专项理论占10%。  

 2.按教育部【教体艺(20144号】文件要求的通知,加强心肺功能身体素质锻炼的考核,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要内容。每学年测两次,第一学期进行速度反应跑测试和健康标准一项内容测试,第二学期进行耐力跑和健康标准二项内容测试,以检查学生锻炼效果,按测试得分换算出具体成绩。  

 3.运动训练课根据出勤、表现及运动成绩由教练根据出勤、比赛成绩等方面评定成绩。

 4.课外系统中的锻炼效果考核,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要内容。每学年对健康标准八项内容进行测试,以检查学生锻炼效果。  

 5.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互比、教评相结合的方法,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6.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部考核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的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7. 体育课程成绩统计。每学期结课后一周内,教师完成本专项学生的成绩统计和规定时间内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传工作。成绩登记表、点名册及时上缴到各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审核无误后,上报部门存档。  

 8.学校规定,课内外一体化所确定的学分,学生在毕业时未达到者不准毕业。凡体育成绩不及格,补考后的成绩,只评及格与不及格。学生每学期缺课1/3以上者,不予补考需重修。  

七、选编教材的原则

 1.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以体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从“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实际出发,每项教材的选编应突出重点,做到少而精,体现思政性、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许可的前提下,注意选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

 3.从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出发,选编能有效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教材内容。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体育项目的独特功能,寓教于身体训练、意志磨练于趣味性、娱乐性、竞赛性之中。

 4.把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趣味性、活泼性和本校特色。

八、执行总纲的几点要求  

 1.教师要全面理解总纲精神,明确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注重教书育人,全面完成教学总纲提出的目标任务。  

 2.各教研室要根据课程总纲的要求,制定出单项课教学大纲,写出教学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3.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前书写教案,课后写好小结,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

 4.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结合,认真进行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  

 5.教师要加强课外锻炼(社团)活动的指导,严格监督、检查课外锻炼的活动情况并认真做好指导工作。

 6.校级代表队运动训练课,要求负责教师制定训练计划,平均每周至少训练一次,并做好训练日志记录和出勤登记工作。

 7.上课着装运动服和运动鞋、仪表端庄、整洁。

 8.加强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1)按时上下课;

2)按进度授课 ;

3)课的组织严密、运动负荷密度、强度适当;
4)讲解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动作示范正确;
5)场地布置合理,安全措施到位;

6)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